福州城门中学校本教研制度
摘要: 福州城门中学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是指学校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教研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研活动。强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成长、提高的学习型组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
福州城门中学校本教研制度
摘要: 福州城门中学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是指学校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教研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研活动。强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成长、提高的学习型组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
福州城门中学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是指学校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教研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研活动。强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成长、提高的学习型组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条例。
一. 指导思想
立足“校本”改善机制,搭建平台,兴师兴教,铸造品牌。
1.树立校本意识。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地利用学校资源,找准优势、劣势,不沿袭、不照搬,将“校本”视为一种立场,一种观念,一种视野,一种方法。
2.改善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办学理念,建立教学研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多种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使教师与外界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
4.校本教研的主体应该是学校中的教师。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明确的目的;规范的过程;适当的方法。
二.校本教研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校本教研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重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推进新课程实验。
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领导,校长负总责,教科室具体抓,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四.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校本教研具体制度:
一级——校长、教科室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1.领导小组
组长:林萍
副组长:陈清文
成 员:相关处室成员、各教研组长
2.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
3.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校长每月坚持深入课堂,教科室人员坚持参加学科组的教研活动,成为教师的真诚的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4.定期举办科研沙龙,定期学习理论,交流研讨,举行信息交流会。
5.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同时制定学校的培训方案,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及教师的自我学习培训。
6.根据新课程改革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学校的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
7.发动全体教师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
8.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的指导和管理,组织校、市、省、国家级课题的论证、申报工作,选编学校的教科研论文集。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教研工作交流。及时安排和及时总结本部教研工作情况,奖罚分明。
9. 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科室、教务处等机构的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二级——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教科室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分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研组计划。组织领导全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年级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科研计划和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
2.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经验论文。
4.大力抓好本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组织本学科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探索教法和学法,认真备课,写好规范化教案,讲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5.组织好两周 1次的教学研究活动。主要内容有组织备课组备课、检查教案、研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征求学生意见等。学习教学经验,教改经验、总结工作、讨论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教研组活动要有出勤和活动记录。
6.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每个学科组的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推广教学新经验
7.每学期组内开展2次观摩评议活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活动要有总结材料。
8.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要落实到人,加速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坚持每月 2 次听新教师课。
9.注意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练习题、单元过关题、考试题的质量,向建立学科题库方向发展。每学期要向学校和有关学会提交一定数量的经验论文或教学改革实验报告。
10.教研组长要保证上述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学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期中要协助教科室检查落实情况,期末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汇报工作。真正创建严肃活泼,刻苦钻研,文明和谐的教研组。
三级——备课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备课组长在教研组长领导下,负责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 努力提高本年级学科的教学质量。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和教法,贯彻执行教研组计划。
2.组织制定年级学科教学进度计划、教研专题、进修计划、报教研组并组织实施。
3.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拟定出本年级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备课组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同时进行集体备课。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
共同研究:
(1)单元、章、节、课时的目的和要求;
(2)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
(3)作业或练习;
(4)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5)统一进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组织指导教师听课、轮听课、观摩课等活动。
5.做好学科的复习、出题、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
6.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认真落实本组教科研课题,以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四级——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1.认真参加学校各级教研组织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态度端正。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开学初制定本学期个人教研的研究重点。
3.每位教师认真完成备课组交给自己的备课任务,在教研组、备课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4.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写1个教学反思,每学期至少听 10 节课。
5.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坚持做到:“六个一”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确定一个教学研究课题,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完成一份多媒体教案,写一篇课堂教学叙事案例,撰写一篇以上教研论文。
6.要熟悉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
7.能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大纲,又备学生实际,既备知识能力点,又备德育心理渗透点,既备有效教法,又备学法指导,既备书面练习、作业,又备实验实践材料。
六. 具体实施计划:
总体思路: 突出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促进三个提高,达到五个结合。
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
两个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五个结合: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学习与考核相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
1.依托校本培训,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每月每位教师进行 1 次常规教学自我评价, 1 次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由教科室进行检查评价。
2.转变观念,抓好教研组同伴互助合作工作,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
教研组的互助合作是教学研究的标志和灵魂,不是简单以继承为特征的“传、帮、带”,而是以反思为基础的组织创新,基本形式有:
①交谈、讨论,每组利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围绕教学中存在具体的问题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教师、组长必须做好记录。教研室每周检查做好记录评价。通过教师论坛推进反思性教学和新课改精神的落实。
②协作: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开展组内合作研讨课,即由一个备课组共同承担一节课,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发挥集体的智慧、齐心协力,推出一堂高水平,高质量的研讨课,课后,主讲教师有教学设计,有反思,参与者评出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克服不足之处。
③帮助:充分发挥组内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的作用,通过他们对新教师的帮助指导,使新教师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骨干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3.立足本校校本培训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立足校本培训,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管理。做到“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即:在学习形式上分四个层次,每月一次全校教育理论讲座、一次教研组学习、一次网上学习、一次个人自学;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学习管理上实现两有一检查,即有学习记录、有学习体会、每学期检查一次,年终进行考核。
4.发挥教科室的作用,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
教研工作以点带面,从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抓起,教研人员深入学科组的活动,集体备课,与教师一起分析、探讨、反思,使教研工作更加扎实、深入,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
5.尝试案例分析、自学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①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教师撰写的案例,展开论坛,形成资源共享。每学期每人须写 1 ——2 篇教学案例分析。
②开展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的自学研讨活动,举行 1 次研讨交流。
③强化教师的业务培训,拓宽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每学期学校进行两次面对全校教师的业务讲座,教研组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备课组要进行教学反思;利用校园网采集前沿性信息等各种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④继续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会基本技能,会制作简单课件、网页,用于教学,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兴趣。每位教师订出电教计划,必须使用多媒体上课,教科室每月有检查记录,并作为期末教师考核之一。
6.加强备课的环节,改革教学设计方案,减轻教师负担,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备课要本着“实用、有效、便于研究”的原则,在学科组共同研究的前提下进行备课。鼓励教师把教案变为课堂教学设计。
本学期将教学设计方案改革为十大步骤:①导引目标与内容; ②设计明确五点:重点、难点、空白点、德育点、创新点; ③教学策略; ④提供信息或点拔指导或启发讲解; ⑤学生研究、体验; ⑥合作成功; ⑦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⑧媒体应用; ⑨反思小结; ⑩研究性,体验性作业。无固定格式,教学设计,共同探究、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学期末搞一次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7.实施课题牵动,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提质量。
每个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教学重点、教学疑点、教学难点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教研课题,学期初写出实施方案,期末写出阶段总结或教改论文。教科室组织人员对实验人员进行跟踪听课调查,随时和实验教师研讨交流。
2015.12